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。一代代故宫人为守护故宫、传承文脉作出贡献。我们走近他们中的4位怎么玩股票配资官网,倾听他们讲述“平安故宫、学术故宫、数字故宫、活力故宫”建设的故事。通过他们的介绍,了解故宫建院百年的变迁与发展,感受新时代故宫人的精神风貌。
——编者
晋宏逵:
“每一块砖都让我感到时光紧迫”
清晨8点30分,故宫博物院迎来第一批观众,77岁的晋宏逵(见图一,受访者供图)的身影,准时出现在紫禁城中。退休多年,他仍以返聘专家身份日日到岗,风雨无阻。白发映着朝霞,步履沉稳如旧。他说:“要为故宫发挥银发力量。”
站在金水桥畔,晋宏逵望向太和殿的方向,目光赤忱,充满热爱:“在故宫黄色琉璃瓦的海洋里,我们可以分辨这些大屋顶其实有庑殿、歇山、攒尖、悬山和硬山的差别。我们可以观赏屋檐下形状特异、凹凸有致的斗拱。遍布紫禁城的琉璃花门、影壁、精美的石雕,这些丰富而节制的建筑艺术手段,营造了故宫建筑物的个性。”
他指着汉白玉围栏说:“每一处线条都是语言,每一块砖石都是史书。栏杆拍遍,岂止是感慨——那是与历史的对话。”
2002年,晋宏逵刚调任故宫博物院,赶赴一场“大考”。自1911年以来故宫规模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整体维修启动,媒体称之为“世纪大修”,他成为一线总指挥。
武英殿是这场大修的“试点”。当他第一次走进武英殿时,看到的是糟朽的架梁、斑驳的彩画、积尘遍布的地砖。“颓败,但风骨犹存。”晋宏逵回忆道。在他的主持下,工匠们遵循“最小干预、祛病延年”原则,在保留原貌的同时,让这座古建筑重获新生。
“我们不仅要贯彻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,还要赋予其合理的当代功能。”如今的武英殿已成为陶瓷展厅,现代化的展示设施与古建筑完美融合,观众漫步其间,既能欣赏文物,也能感受古建之美。恰到好处的灯光,洒在精心保护的原状彩画上,光阴定格成诗。
从武英殿到宝蕴楼,从钦安殿到慈宁宫,一场持续18年的大修让故宫焕发新生。开放区域从不足30%扩大到65%以上,“以开放促保护”的对策获得成功。而晋宏逵说,这背后是一整套科学保护体系的支撑——团队制定的《故宫保护总体规划》,成为故宫保护的“宪法”,也为“平安故宫”奠定了基础。
如今,晋宏逵每天伏案编纂《明代宫廷建筑大事史料长编》。“我53岁才到故宫工作,但这里的每一块砖都让我感到时光紧迫。”他说,“在古建筑保护上也要守正创新,探索世界遗产故宫保护在理念与实践方面的新发展。”
暮色中的故宫渐渐安静,晋宏逵整理案卷准备离开。紫禁城的轮廓在夕阳中格外清晰——那些他心心念念的屋顶、斗拱、彩画,此刻都镀上了金色的光辉。
(人民日报记者王珏采访整理)
王子林:
“在紫禁城,我寻到了文化的根脉”
约摸40年前,故宫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林(见图二,受访者供图)刚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。在一场雨中,他第一次遇见了故宫。一路漫步,他经过乐寿堂、颐和轩、倦勤斋……心里突然萌生出一个念头,“要是能在故宫工作该有多好”。
1989年,王子林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。这些年来,他深耕明清宫廷建筑和宫殿原状陈设研究,成为“学术故宫”建设的中坚力量。
“夫子之墙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,不见宗庙之美、百官之富。”在王子林看来,紫禁城就像“万仞宫墙”,如果摸不到其中的门道,便无法充分领略其内在的华美与丰富。
摸清门道,又该从哪里入手?
在故宫,每到一处都有深意。太和殿、养心殿、三希堂,宫殿的命名有何讲究?“正大光明”“正谊明道”,殿中悬挂的牌匾又是何义?前朝后寝、左祖右社,宫城的布局为何如此?
“研究紫禁城,一定要熟读四书五经,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脉,圣贤的经典就是钥匙。”王子林说。直到现在,他还坚持每天早起阅读经典的习惯,《论语》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,一个个典故,他都信手拈来。
王子林的老家在四川营山,从小生活在古城里的他,坦言自己和这些“存留下来的古代原状环境和宫殿原状样貌,有着特殊的缘分”。
“我认识故宫是从整理宫廷原状宫殿库房文物开始的,经年累月受其浸润,不觉沉湎其中。”在他看来,每座宫殿都蕴藏着无限探索空间。它将时间封存,等待着慧眼独具的后人拿起钥匙,开启古老文化宝库。
2015年,王子林主持恢复乾隆宁寿宫区域的原状陈列。唤醒沉睡的宫殿,让它的场景恢复过去的模样,是一份很重的责任。他感慨,“今天,我们需要那些仍然保持着原状的建筑。我喜欢在库房里整理文物,即便它沉积着厚厚的尘土,它让你展开想象,回抱历史。”
走出王子林的办公室,一棵大槐树静静立于院中,阳光洒落其间,树叶随风轻摆,一动一静,意蕴悠长。
“故宫是有生命的。这里汇聚了5000多年的文明积淀,承载着古代中国的记忆。不去研究、阐释它的博大精深,就无从解读深藏其中的中华文明基因。”王子林说。
“仁,是这座都城的立城之道。在紫禁城,我寻到了文化的根脉。这是支撑我近40年研究,坚定走下来的根本。”他说,“挖掘阐释文物背后的价值,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。必须站在文明的高度推动‘故宫学’的发展,深入地研究故宫。”
(人民日报记者何思琦采访整理)怎么玩股票配资官网
苏怡:
“文物数字化采集破百万,我很激动”
“用当下最好的技术将文明印记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、活化起来,是我们的使命。”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苏怡(见图三,受访者供图)的这句话,道出了她二十余载守护紫禁城、建设“数字故宫”的初心。
2001年,苏怡研究生毕业后踏入紫禁城,从参与建设故宫最早的官方网站、搭建最早的古建筑数据库起步,几乎亲历了故宫数字化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的完整历程。
今天,守护文物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的赋能。“去年,文物数字化采集破百万,我很激动。”苏怡说,最新的数字化采集总量,已经达到106万件。
2019年,故宫上线“数字文物库”,如今已发布10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,成为公众通过互联网亲近文物的重要窗口。“10万件文物,每天就仔细看一件,全部看完要273年。”苏怡算起一道“数学题”,算出了故宫文物的庞大体量,也凸显了数字化开放的重要性。
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。苏怡道出百万级突破背后的方法论:故宫将文物数字化采集提升至战略高度,全院协同推进;制定影像采集标准,为每件文物拍摄“数字证件照”;通过精细化管理,将工作拆解为可推进的具体任务。5年间,便实现了从50万到100万件的突破,这也标志着故宫数字化从单体式转向规模化,面向社会提供文化资源的新阶段。
打开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,“爱上紫禁城”“古人的生活美学”“来自故宫文物的配色方案”……绝美大片引得网友连连惊叹。“数字多宝阁”“故宫名画记”等展示平台相继建设,“故宫博物院”小程序以及“每日故宫”“紫禁城365”APP等产品接连推出……数字技术,让古典美学和现代生活链接,焕发新的生机。
今年年初,一场“数字故宫快闪展”在香港开幕。故宫“中轴线”被“搬”到香江之畔,宏伟建筑、珍贵文物与千年文化脉络,在数字技术助力下生动再现。“以前,故宫只能等待人们来靠近;有了数字化能力,故宫可以走出去,更好讲述故宫故事。”苏怡说。
数字化的魅力和意义,远不止于传播。今年6月,故宫博物院推出“腾跃古今——马文化数字艺术展”。一匹数字白马,成为展览的“主角”。苏怡拿出手机,从“故宫名画记”中调出这件《郎世宁万吉骦轴》:“通过高精度数字影像,我们清晰识别出白马身上的马鞍与缰绳痕迹,毛发清晰可辨,文物有了‘血肉’,鲜活地腾跃。”
“文物数字化赋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机遇和责任。”苏怡说,“博物馆提供丰富的资源,激发更多人提升审美、发现、创造的能力,而数字化正为我们打开更多想象。”
(人民日报记者何思琦采访整理)
吕晓刚:
“我们常问孩子还想听什么故事”
在故宫博物院南大库办公区,社会教育部主任吕晓刚(见图四,受访者供图)的柜子上,挂着一幅小朋友送的仿铜浮雕画。这份礼物,恰是他工作的缩影——让故宫变成可亲可感的课堂。
如何让厚重历史真正走进大众生活?吕晓刚的答案是:挖掘能触动人心的细节,再用生动的方式让它们“活”起来。
从脊兽、窗棂,到彩画、屋顶,每一处细节,都能延展出一堂跨越时空的课程。
吕晓刚办公室里,一件“铜镀金戒盈持满”的模型教具格外特别,教具实物原是宫中书房几案上的陈设,寓意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。在社教课堂上,孩子们观察容器注水后“水满则溢”的变化,其中包含着自然科学知识,也让古人的为人之道有了直观载体。吕晓刚说:“孩子们动手的过程,就是走近故宫、读懂故宫的过程。”
除了常态化主题课程,故宫社教活动还循着时令与节点,为观众带来新鲜体验。这个暑假,行至熙和门,就能感受到故宫暑期公益体验课的火爆。“彩画缤纷”“墨拓千年”“画蝶成寿”……孩子们在边玩边学中解锁紫禁城的“隐藏玩法”。
线上的科普也同样精彩。“我们都是中国人,但你知道‘中’是什么意思吗?”“从须弥座的结构命名上就能看出,好像一座郁郁葱葱的山林”……系列科普短视频,邀请专家学者出镜讲述,被网友点赞为“小细节里也有大知识”。
吕晓刚是理工科出身,他曾参与故宫数字化系统建设与文创开发,这些经历也让他对“科技赋能文化”有着更深的理解。“社教工作是一份和人打交道的工作,我们必须跟上时代,通过技术创新、形式创新、内容创新等方式,吸引更多人感受一个充满活力、与时俱进、常见常新的故宫。”
在吕晓刚看来,故宫的社会教育不是单向知识输出,而是双向奔赴的温暖对话。吕晓刚说:“我们常问孩子还想听什么故事?你觉得故宫哪里最好玩?他们的回答里,写着我们不断创新的方向和动力。”
今年是故宫开展志愿服务20周年。“这是我们握了20年的接力棒,千万不能掉,要对得起故宫。”一位老志愿者的话,也折射出吕晓刚和团队长期耕耘的初心。
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。吕晓刚坚信,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与故宫对话的方式。“我们从线下线上多方面发力,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体验和学习资源。”
为文化传承注入“活力”,为普通人打开一扇通往立体、鲜活故宫的大门——站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历史节点,这是吕晓刚和他的社教团队始终如一的使命。
(人民日报记者何思琦采访整理)
锦鲤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